智跞迅速作出了决定:联合韩氏和魏氏讨伐中行氏、范氏!
智跞的理由非常充分,他对晋定公道:“主公,国内出现作乱,依法要处死最先开始发动祸乱的人。赵鞅因为家族矛盾而首先动用军队,但毕竟那是家族内部事务。中行寅、士吉射居然以此为借口对赵氏家族发起攻击,他们应该是始作乱者。臣请讨伐驱逐之。”
晋定公本就讨厌中行寅、士吉射,此时见中军将智跞主张讨伐这两大家族,正合心意,哪有不同意之理?
得到了晋定公的点头后,智跞立即召开六卿会议。哦,对了,六卿会议已经不需要了,因为现在留在新绛的也就智、韩、魏三卿了。
韩、魏两大家族本就与赵氏家族交好,此时见智跞出来主持讨伐中行氏、范氏家族大局,二话不说,立即按智跞命令组织家兵,三家合兵一处,向范氏家族和中行氏家族发起了猛烈地进攻。
此时的中氏寅和士吉射正把赵鞅团团围困在晋阳,此时的赵鞅也确实急得团团转。晋阳虽然城高墙坚,但如果长期被范家军和中行军、邯郸军、籍秦的晋上军团团围困下去,迟早粮草耗尽,到时赵氏家族就灭族了。
中行寅和士吉射洋洋得意,赵鞅喂,会想到这一天吗?见过不了多久,晋阳必然被破,中行寅和士吉射开始盘算赵氏家族被灭后赵氏地盘和财产人口该如何分配的问题。
你一个晋阳,能守多久?耗也耗死你赵鞅!
中行寅拿出了中行氏家族的名将世家风范,命令将晋阳团团围住,不要放走一兵一卒。
中行寅、士吉射正得意呢,突然得到急报:智跞、韩不信、魏曼多率各自家兵已经向范氏、中行氏两家发起了进攻!
啊?后院突然起火,士吉射登时乱了方寸。而自诩为名将的中行寅则是拍案而起:好哇,那就干脆一起灭了!
中行寅下令,全军立即自晋阳撤退,全力攻击在新绛的智、韩、魏三大家族!
不管如何,此时的中行氏、范氏家人都在新绛,甚至可能已经落入了智、韩、魏三大家族之手。中行寅自认为,果断自晋阳撤军、全力进攻新绛的战略方针是正确无比的。攻下新绛,不断保住了老婆儿子,还可以挟国君以令各家。
就这样,公元前497年的晋国终于乱成了一锅粥,晋国最重要的六大家族陷入了互相攻击中。
此时的晋国形势总体上是两派的互相攻伐,一派是赵氏、韩氏、魏氏、智氏四大家族联盟,一派是中行氏、范氏和赵氏别宗邯郸氏三大家族联盟。
总体上看,虽然晋国六卿是四卿对两卿一大夫的格局,貌似赵鞅所在的四大家族势力强一些。
但论实力,范氏、中行氏两大家族绝不亚于韩、赵、魏、智四大家族,再加上有了赵氏别宗邯郸氏这支力量,故单纯从军力上讲,赵鞅所在的四大家族还要稍逊一些。
但韩、赵、魏、智四大家族拥有一个政治优势,那便是国君晋定公。春秋时期,任何一场内部权力斗争,如果是实力相差不大的两派相斗,谁掌握了国君,那谁就取得了政治优势。
挟天子以令诸侯,想当年齐桓公称霸便用了这一招。放到诸侯国内,同样如此。
晋定公之所以站在韩、赵、魏、智这四卿一边,一是中行氏、范氏一直以来太嚣张,晋定公本就看不惯,二是智跞多年来亲近国君的努力得到了回报。
关键是这一次,中行寅确实发了昏,在没有拿下晋阳的情况下,居然撤军转攻晋定公所在的都城新绛!
这就相当于直接告诉全世界:我中行氏、范氏两大家族要对付的不单是你赵氏家族,还要对付国君!
这叫什么?这叫叛乱!
实在是太嚣张了。
晋国春秋走到现在,晋定公这样的国君确实看起来没多大用了。但关键时刻,国君只要在那里,就可以决定谁是正派,谁是反派。
也就是说,中行氏、范氏本来是以两大家族之力欲灭赵氏家族的内部权力斗争之战,一下便变成了推翻晋国国君的叛乱行动!
既然你中行氏家族和范氏家族要叛国了,那晋国六卿以外的其他公族势力,便自动有了一个站队,那便是基本站到了国君一边,也就是站到了智、韩、魏、赵四大家族的一边。
力量对比瞬间发生了变化。
于是,本来可能是赵氏家族摊上的一件大事,变成了中行氏、范氏以及赵氏别宗邯郸氏这三大家族摊上的一件大事,哦对了,籍氏家族也是参与到了中行氏、范氏这一派的。
中行氏、范氏还有其他扶持力量吗?
有,肯定有。但此时的形势太过于复杂,稍不注意就可能是整个家族的灰飞烟灭。所以,当中行氏、范氏、邯郸赵氏以及籍氏被晋定公以及中军将智跞宣布为反叛后,原本中行氏、范氏那些支持者,一时还真不敢冒头。
不要说你中行寅仅仅是名将中行吴之子,哪怕你就是死去多年的名将中行吴附身,又能怎么样?
想当年,栾氏家族那么大的势力,最后还不是灰飞烟灭?
中行寅显然不是名将,他甚至连起码的政治常识都没有,便直接去进攻新绛了。
其实,当中行寅决定进攻新绛时,范氏家臣高强就提出明确的反对意见:“主公,绝对不能攻打都城!攻打都城意味着攻打国君,攻打国君意味着反叛国家,反叛国家意味着失去民心!失去了民心,怎么取得胜利?臣正是因为犯过这样的错误,所以沦落到流亡晋国。”
能说出这样一番话的高强当然是一个强悍的牛人,是带着好几把刷子的那种厉害角色。高强,这是哪位?
高强,原齐国执政上卿,在齐国权力斗争中落败,逃亡到了晋国,投身于范氏家族,成为范氏家臣。
想当年,齐国的那场权力斗争,正是田氏和鲍氏两大家族联合,攻打执政上卿高氏、栾氏两大家族。由于田氏和鲍氏早早便控制了国君,使高氏、栾氏不得不进攻齐宫,意欲夺取国君,但最终失败了。
由于国君被田氏、鲍氏掌控,高氏、栾氏便被定性为叛军。一场内部权力斗争就演变成了平定反叛的军事行动。于是,原本掌握大权的高氏、栾氏两大家族顿时失去了其他家族的支持,很快被打败。
高强还提出了自己的对策:“主公,依臣之见,不如先退守封邑,据城以守。别看韩、赵、魏、智这四卿现在搞在一起,但四卿内部矛盾重重,迟早生变。一旦他们内部出现了纠纷,我们便可以各个击破。只要击破他们,那国君便只能依附我们,到时就可以掌控一切。如果现在就与掌握着国君的四卿开战,那只会迫使他们团结一致。”
士吉射听后犹豫不决,但眼高过顶的中行寅根本不听。
中行寅认为,凭着范氏、中行氏两大家族以及邯郸氏的兵力,在自己这位名将的加持下,趁赵氏家族元气大伤,一时被压缩在晋阳不敢出兵,自己只要迅速进军,完全可以击溃韩、魏、智这三大家族,一举占领都城新绛。
占领新绛,就可以及早将国君控制在自己手里,宣布其他各卿为叛军,大事可成!
于是,公元前497年11月初4,中行氏、范氏、邯郸赵氏、籍氏联军自晋阳撤出,大举向新绛杀来!
晋阳之围顿解!
逃过一劫的赵鞅很快弄清楚了情况,这才是春秋时期晋国的真正名将,赵鞅根本不顾被压制了多日早已疲惫的赵军需要修整的实际,下令倾军出击,自己亲自率军发起反攻。
不,现在可以说不是简单的反攻了,而是向中行氏、范氏发起全力追击了。
结果可想而知,正在进攻新绛的中行氏、范氏、邯郸氏联军不但遭到了新绛军民的强势抵抗,还遭到了来自背后自晋阳而出的赵家军主力的强力攻击。
陷入两头夹击下的中行氏、范氏和邯郸氏联军大败,被迫撤退至范氏家族封邑朝歌。
朝歌,原卫国都城,后被晋国所得,成为范氏家族封邑。经范氏家族数代经营,朝歌已经是一个城高墙坚的大城。
公元前497年11月18日,中行寅、士吉射率领从攻打新绛之役失败的残兵撤至朝歌,凭朝歌城继续收拢族兵,意欲再次发起进攻。